2020年5月8日 星期五

【新書推薦】生物變變變:達爾文的物種起源


演化就在你身邊,喔不只,就在你身上發生。

我不是說你在腹部囤積體脂肪、或是頭髮和指甲變長這些現象,這不算是演化。而是你被父母生下來,或是你生下孩子,這就是最基礎的演化步驟:「生物族群中,基因組成的改變。」(這裡的「基因組成」,科學家比較喜歡用「基因頻率」這個詞。) 也就是說,當一個生物族群內,各種基因的多寡發生變化時,「演化」就發生了。

這樣的演化程度微乎其微,幾乎不會令人有什麼感覺。通常需要長久的累積,才會產生顯而易見的變化。但是,在一些壽命短、繁殖快的生物上,我們親眼目睹演化的發生,甚至新物種的誕生。例如在英國倫敦,有一群蚊子只窩在地下鐵的通道內生活,每天有許多通勤族的血可以吸。經過科學家檢視,發現這群蚊子和地鐵外面的蚊子,已經變成不同的物種!而命名為「倫敦地下家蚊 (London Underground Mosquito, Culex molestus)」。還有,最近全球大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演化出來的新病毒,我們只能一邊認識它們,一邊與它們對抗。

這些在我們看似理所當然的知識,不是突然冒出來的,而是百餘年來,許多科學家在審慎的觀察、思考、討論之下而整理出來的資訊。

很久很久以前,林奈在分類生物的時候,還沒有演化的概念。他認為生物是固定不變的,全世界有幾種生物也是固定的。分類學家的任務就是把這些生物找出來,描述牠們的外觀,在幫牠取個好名字。不僅如此,當然還認為生物之間有階級關係。人類是高高在上的王者,接著是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植物、和礦物 。

當然,有幾位科學家覺得這樣的說法和他們的觀察經驗不太符合,心裡一整個覺得「修但幾咧」,進而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其中一位,就是我們最常聽到的達爾文。

「生物變變變: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這本書,用了非常清楚簡明的圖文,來告訴你當年達爾文如何注意和思考,生物之間的「共同」與「不同」。作者莎賓娜引用了達爾文在「物種原始」的原文,和自己的圖文做搭配,讓讀者清楚知道達爾文的觀點。而且,兩邊十八世紀與現代的行文方式搭配,給我一種不斷穿越時空的新鮮閱讀感受。最重要的是,作者也幾乎選出了「物種起源」中,最核心的概念來說故事。讓你體會到,這些鼎鼎大名的科學家,其實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他們更愛問問題,更堅定地尋找答案。

然而,對我來說有趣的是,這本書還讓我回想起多年前在大學裡丘臺生老師「演化生物學」的課堂。這些內容,是我在大學的教室才學到的,而你現在就可以立刻從這本書中學到。不僅如此,書末也附上的現代的演化觀念,以及常見的演化迷思與誤解,讓你能對生物演化的概念,有更清晰且完整的認識。

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說,大人逛書店也要記得去逛童書區和青少年讀物,那裏是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分享知識的小角落,通常只需要麻煩你脫個鞋子再進去。

「觀察」是探索自然的第一步,也是形塑科學知識的基礎,而且每個人都做得到。牛頓曾說:「我就像在海灘上玩耍的孩子,一會兒發現美麗的石子,一會兒發現有趣的貝殼,然而,面對眼前的茫茫大海,我卻一無所知。」即便經歷幾世紀的探險,科學家對這大自然依舊相當陌生。但是,大自然裡的因果趣味與來龍去脈,並不是只有科學家才能深究,而是每個人都生活在自然世界裡,可以自由徜徉,探索玩味。

讀完這本書之後,請讓我期待你會更加留意生活周邊的各種生物。我送兒子去幼兒園的路程大約是500公尺,今年春天,我們找到了紅鳩、珠頸斑鳩和黑冠麻鷺的鳥巢,還有一些花草和小蟲。我們在社區的花台發現了捲曲的馬陸、鱉甲蝸牛、煙管蝸牛和非洲大蝸牛。

達爾文探索到最後,勇敢地將人類萬物之靈的皇冠摘下來,認為人類只是眾多生物的一份子,這在當時的社會引軒然大波。這些爆炸性的科學突破,都來自於對大自然聚沙成塔的觀察紀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觀察都來自於無窮的好奇心。即便是生活周遭稀鬆平常的事物,經過仔細的觀察,也能發現許多以往未曾注意到的有趣故事。

In varietate concordia 在拉丁文的意思是「同中存異」,我們彼此之間有許多「共同」與「不同」。在多樣的自然與多元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每個成員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這些獨特性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精彩。這樣的精彩內容,便是生物演化的產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