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亞太地區遷徙水鳥保育國際會議重點(Gallo-Cajiao et al 2019)

(photo by dali @ Thailand)

2018年12月,在海南島昌江黎族自治縣舉行了兩場東亞澳遷徙線(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EAAF)的遷徙水鳥保育會議。在亞太地區,東亞澳遷徙線上的遷徙水鳥大約有285種,其中有33種屬於IUCN紅皮書的全球受脅物種,是受脅程度甚高的鳥類遷徙線。

第一場會議是2018年12月3日至8日舉行的「北極候鳥倡議(Arctic Migratory Bird Initiative)」,聚焦於北極繁殖鳥類的保育工作。重要的是,國土範圍涉及北極圈的國家,都簽署了這項倡議。會議中報告了2015年至2019年的工作成果,並且規畫了2019年至2023年的工作計畫。重點工作包括:(1) 促進與其他國際公約的合作,例如遷徙物種公約(Convention on Migratory Species)、(2) 減緩候鳥獵捕狀況、(3) 加強中國沿海的棲地保育、以及(4) 處理互花米草入侵導致水鳥仰賴的泥灘地流失的問題。


第二場會議是2018年12月3日至8日舉行的「第10屆東亞澳遷徙線夥伴關係的締約方大會(The 10th Meeting of the Partners to the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Partnership)」,目前共有37個締約方。東亞澳遷徙線的保育工作,將會注重於棲地保育,同時包括水稻田及水產養殖場等人造環境所形成的濕地對遷徙水鳥的保育功能。其中,科學研究的工作將交由北京林業大學的團隊統籌,重點工作包括:(1)補足資料不足的地點、(2)嚴重瀕臨滅絕的琵嘴鷸(Spoon-billed Sandpiper, Calidris pygmaea)作為監測工作的旗艦物種、(3)加強瞭解及管理獵捕遷徙水鳥的狀況、(4)擬定卷羽鵜鶘(Dalmatian Pelican, Pelecanus crispus)的保育行動計畫。由於東亞澳遷徙線的國家眾多,政治及社經關係複雜,近可能降低其對保育工作推動的影響,也是未來的重點工作。

主要文獻

Eduardo Gallo-Cajiao, Micha V. Jackson, Tong Mu, and Richard A. Fuller. 2019. Highlights from international meetings on migratory waterbird conserv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Oryx, 53(2): 211-212. lin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