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黑腹濱鷸:漲潮了,隼來惹,塊陶啊


High-tide flight by wintering Dunlins (Calidris alpina): a weather-dependent trade-off between energy loss and predation risk

一般來說,在潮間帶覓食的度冬水鳥,遇到漲潮的時候,大多會躲避到潮水不會淹沒的地方,這樣的地方稱為「避潮點(roosting site)」。但是,如果避潮點離覓食區帶遠,每次飛來飛去可是相當費力氣(能量)的,對遷徙水鳥來說,能量可是很重要的本錢啊,怎麼可以亂花呢?所以有一些水鳥索性就一直飛在水面上,直到潮水退去,約需要4-5個小時,這樣的現象稱為high-tide flight 或 airborne roosting。在黑腹濱鷸(Dunlin, Calidris alpina)、半蹼鷸(Semipalmated Sandpiper, Calidris pusilla)、西濱鷸(Western Sandpiper, Calidris mauri)都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這樣聽起來很奇怪對不對,一直飛在空中不是更累嗎?於是有一個假說是說airborne roosting可以降低被隼捕食的風險。稍微累一點總比被吃掉好吧,反正退潮之後有的是吃的,被吃掉就一整個謝謝收看了下輩子再聯絡。於是作者Dick Dekker就想來檢測幾個假說:(1)風速和氣溫是影響high-tide flight的重要因子;(2)high-tide flight花費的時間等於漲潮的時間;(3)high-tide flight很重要的目的是躲避天敵。

結果發現風比較小的時候,黑腹濱鷸會飛得比較高,離水面約30m,在離岸約1km以內的範圍內活動。風比較大的時候(30m/s),就會飛得比較低,離水面相當近。但是這個差異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氣溫方面,日均溫與high-tide flight的時間呈現顯著正相關。十月和十一月時,滿潮前後high-tide flight的時間幾乎一致,但是一月時,high-tide flight,會在滿潮前約三小時提早發生,約滿潮後一小時候結束。躲避天敵方面,滿潮後越早飛回潮間帶被捕時的風險越高。

雖然這樣飛很耗費體力,但是黑腹濱鷸會運用側風和短時間的盤旋來節省一些體力。作者認為high-tide flight並不會完全的免除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從群體的角度來看,遊隼還是會攻擊水面上飛行的黑腹濱鷸群,但從個體的角度來看,跟著群體一起行動所產生的稀釋效應則可以降低個體被捕時的機率。

但是我認為這篇研究也還沒有釐清這個多因子對於黑腹濱鷸漲潮時要上哪去。就個體來說,至少無論如何跟著群體一起活動就是了。那要選擇去比較遠的避潮點、還是就一直在天上飛、天氣條件、天敵攻擊頻率高低、覓食區的食物資源狀況,這之間是怎麼樣互相影響的?trade-off在哪裡?還有如何讓群體來決定行使哪個策略,都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c. c. photo by Sergey Yelisee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