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鳥辨識是永無止境的長久功夫,10年、20年的修行練功都不夠。
這本圖鑑,是作者累積長期觀察經驗的作品,裡面有許多鳥類辨識技巧。在鳥類辨識上,我要提醒各位讀者一些事情,包括如何應用這本書,以及鳥類辨識的限制與王道。
首先,在日本看到的羽衣狀態,可能和台灣不同。這本書裡面的照片與辨識特徵,都是作者在日本的觀察,不是在台灣的觀察。鳥類羽衣隨時在變換,在日本時可能是繁殖羽,到了台灣可能變成冬羽。甚至同一隻小鳥,幾星期內也會有差異,套用之前,要謹慎評估。
第二,日本鳥類名錄更新進度緩慢。目前的日本鳥類名錄,是2014年的版本。每年鳥類分類都大幅變動,累積七年的陳舊狀態更是可怕。雖然我們盡量更新圖鑑中的分類,但有些分裂成兩種以上的鳥種,作者不一定有照片和描述,因此只能先用註解處理。2020年,日本鳥類名錄編輯委員會要著手更新了,不知道目前進度如何,讓我們期待新版吧。
第三,這是作者個人的觀察經驗,我們難以驗證是否真的適用。不過,作者時常在書中加註無法辨識,或是可能是哪些種類,看得出來作者有在審慎處理。主張有效的辨識特徵,需要透過嚴謹的科學的方法。例如尾羽長度有潛力,那就要兩種各抓至少20隻來測量比對分析,要接近全數都符合,才稱得上是有效的辨識特徵。但是,這在實務上非常困難辦到,所以大多數的辨識特徵還是以多數鳥友的觀察經驗為主。我建議大家,這些辨識方法可以參考,或是你親自在野外試試看,但是不要 100% 毫無懷疑地照單全收。
再來,我要談鳥類辨識的限制。
第一,現在是鳥類分類動盪的時代。外觀截然不同的是同物種;幾乎無法分辨是不同種;還有一夜之間一種拆成十幾種的案例。目前我們正處於物種分類原則轉變的過渡時代,而且有些生物正處理到一半,因此會有「以形態為依據」和「以DNA為依據」的結果並存的狀況,改來改去的狀況也很普遍。過渡時期就是這個樣子,各位要堅強。
第二,在野外無法辨識的狀況是存在的。現在是以DNA來定義種的時代,外觀不再是區分物種的唯一依據。因此,許多小鳥之間在野外沒有辨識特徵的狀況是很正常的,也有許多圖鑑和論文這麼寫。台灣最典型的例子是極北柳鶯、堪察加柳鶯和日本柳鶯。俄羅斯的鳥類學家說,抓在手上都無法辨識。分類上不同的鳥種,不一定有可靠且在野外實用的辨識特徵,不要太拘泥於找出很極端的細微特徵。許多昆蟲和植物的觀察者早就已經看開了,不需要想不開再鑽牛角尖。
這本圖鑑,是作者累積長期觀察經驗的作品,裡面有許多鳥類辨識技巧。在鳥類辨識上,我要提醒各位讀者一些事情,包括如何應用這本書,以及鳥類辨識的限制與王道。
首先,在日本看到的羽衣狀態,可能和台灣不同。這本書裡面的照片與辨識特徵,都是作者在日本的觀察,不是在台灣的觀察。鳥類羽衣隨時在變換,在日本時可能是繁殖羽,到了台灣可能變成冬羽。甚至同一隻小鳥,幾星期內也會有差異,套用之前,要謹慎評估。
第二,日本鳥類名錄更新進度緩慢。目前的日本鳥類名錄,是2014年的版本。每年鳥類分類都大幅變動,累積七年的陳舊狀態更是可怕。雖然我們盡量更新圖鑑中的分類,但有些分裂成兩種以上的鳥種,作者不一定有照片和描述,因此只能先用註解處理。2020年,日本鳥類名錄編輯委員會要著手更新了,不知道目前進度如何,讓我們期待新版吧。
第三,這是作者個人的觀察經驗,我們難以驗證是否真的適用。不過,作者時常在書中加註無法辨識,或是可能是哪些種類,看得出來作者有在審慎處理。主張有效的辨識特徵,需要透過嚴謹的科學的方法。例如尾羽長度有潛力,那就要兩種各抓至少20隻來測量比對分析,要接近全數都符合,才稱得上是有效的辨識特徵。但是,這在實務上非常困難辦到,所以大多數的辨識特徵還是以多數鳥友的觀察經驗為主。我建議大家,這些辨識方法可以參考,或是你親自在野外試試看,但是不要 100% 毫無懷疑地照單全收。
再來,我要談鳥類辨識的限制。
第一,現在是鳥類分類動盪的時代。外觀截然不同的是同物種;幾乎無法分辨是不同種;還有一夜之間一種拆成十幾種的案例。目前我們正處於物種分類原則轉變的過渡時代,而且有些生物正處理到一半,因此會有「以形態為依據」和「以DNA為依據」的結果並存的狀況,改來改去的狀況也很普遍。過渡時期就是這個樣子,各位要堅強。
第二,在野外無法辨識的狀況是存在的。現在是以DNA來定義種的時代,外觀不再是區分物種的唯一依據。因此,許多小鳥之間在野外沒有辨識特徵的狀況是很正常的,也有許多圖鑑和論文這麼寫。台灣最典型的例子是極北柳鶯、堪察加柳鶯和日本柳鶯。俄羅斯的鳥類學家說,抓在手上都無法辨識。分類上不同的鳥種,不一定有可靠且在野外實用的辨識特徵,不要太拘泥於找出很極端的細微特徵。許多昆蟲和植物的觀察者早就已經看開了,不需要想不開再鑽牛角尖。
第三,個體差異一定存在。每個人都長得不一樣了,鳥類也是如此。人眼看不出來、人耳聽不出來,不代表鳥類也看不出來或聽不出來。鳥眼看得到紫外線,鳥耳的聽力範圍也和人類不一致。因此,不要因為看到了某個差異,就輕率的當作辨識特徵,那可能只是個體差異而已。
那麼,要怎麼做才是鳥類辨識的王道呢?
首先,你要知道,物種辨識是原則,不是鐵律,都會有例外。生命世界就是如此,所有的生物時時都在演化、發育、衰老,你光是一個晚上就可以胖兩公斤了不是嗎?生物不僅有多樣的外觀,這些外觀還會隨著時間改變。因此,不要過度依賴少數的辨識特徵。
第二,不要草率下結論,尤其是稀有鳥種。能發現稀有鳥種、甚至新紀錄種,都是令人振奮的事情。但是,面對這樣的可能性,一定要以非常謹慎、最保守的態度掌握多項關鍵特徵。對於稀有鳥種草率下結論,只是在欺騙自己罷了,你得到的不是新增生涯鳥種數,而是新增心虛鳥種數。另外,不要隨便用刪去法,大自然哪像選擇題那麼簡單,更何況是連選擇題都考不好的你呢?
第三,特徵不是只有外觀,還有聲音和行為。這是許多賞鳥人都會疏漏的特徵,有些鳥種需要依賴聲音甚至行為的差異來辨識,錯過了,鳥就遠走高飛,沒有機會再補救。不僅如此,在鳥類攝影流行的當下,不少人習慣按按快門就離開,回家再慢慢比對照片和圖鑑。但是,這樣會漏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體形大小」。除非碰巧照片中有比例尺,不然這是相機最難掌握的重要特徵。另外要提醒,鳥類的輪廓是會隨著換羽狀態和羽毛脫落狀況而改變的,有些羽毛可以透過肌肉主動控制,不要草率地只把輪廓當作辨識特徵。
第四,熟悉鳥類的分類與分布,學會追溯分類變遷。這個各位就算不熟悉,也或多或少聽過。那些鳥種出現在哪裡?有哪些亞種、相似種、近緣種等等。在這個物種定義變遷的過渡時期,這是高手必備的功夫。探討分類變遷沒有很難,只要掌握原則,花時間和心力,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很好(廢話)。如果你對小鳥有感情,想要追根究底,想要變威變大,超脫賞鳥鄉民,這是個適合努力的方向。
最後,都要放老生常談:廣泛的閱讀、仔細的觀察、審慎的思考、積極地討論。努力累積鳥類觀察與辨識的知識與經驗,是磨練這道功夫的不二法門。跟著真正的高手學習,也是很好的管道。但是師傅請進門,修行還是靠個人。這些知識與經驗,就像訓練一個外野手一樣,腳程、臂力和判斷,沒有一個是可以用「教」的,只能用練的、用磨的。
雖然鳥類辨識這項功夫繁複辛苦,但其實多數鳥類的辨識不用這麼麻煩,你還是可以叫出許多小鳥的名字,只要不草率辨識就好。賞鳥是休閒活動,功夫要下到哪裡,完全是看自己高興,並不是每個打棒球的人都一定要登上大聯盟。
無論如何,鳥一直都在那邊,祝你賞鳥愉快,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