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蜂鳥 Hummingbirds Apodiformes-Trochilidae


         Source

左上區域,從地圖開始逆時針

  • 蜂鳥分布於整個美洲,從阿拉斯加東南部到智利南部。
  • 蜂鳥的翅膀與其他鳥類不同。可以以8字形的方式活動,產生最佳的速度和敏捷度,並從兩側支撐身體。這像技能可以讓蜂鳥在空中懸停、向後飛甚至短暫的倒頭栽。
  • 一般體型的蜂鳥約有940根羽毛,每平方吋的羽毛數量比其他鳥還要多。
  • 蜂鳥的骨骼有許多孔隙,有些甚至是中空的,使鳥類可以盡可能的減輕體重。
  • 蜂鳥的腳力氣不大,無法行走但是可能停棲於樹枝上。
  • 蜂鳥平均每分鐘呼吸250次。呼吸及停在空中可以使身體冷卻。
  • 蜂鳥休息的時候的心臟每分鐘大約跳動250次,飛行的時候大約每分鐘跳動1,260次。
  • 蜂鳥的舌頭很長且有溝槽,橫切面形狀類似W形。舌尖上的細毛可以幫助圈食花蜜,速率是每秒鐘13次。

   source                                                                               source
  • 蜂鳥有長又細的嘴喙,得以伸到花的深處。
  • 蜂鳥基本上可說是沒有嗅覺。(註:大多數的鳥嗅覺都不太好)
  • 蜂鳥的眼睛很大,而且有許多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辨色能力比人類好而且可到紫外線。(註:靈長目是三色視覺:紅綠藍、大多數食蜜性及食果性鳥類是四色視覺,多了一個紫外線)
  • 蜂鳥腦部的重要約占體重的4.2%,是所有鳥類中比例最高的。
  • 雄蜂鳥喉部的羽毛通常具有虹彩(Iridescent),用來吸引異性。

下方欄

  • 全世界蜂鳥約有350種。
  • 巨蜂鳥(Giant Hummingbird, Patagona gigas)是體型最大的蜂鳥,體重約0.6盎司(18公克)。
  • 黑胸蜂鳥(Plovercrest, Stephanoxis lalandi)因獨特的冠羽而聞名,藍色的長羽毛從頭部黑色羽毛延伸出來。
  • 球拍尾蜂鳥(Booted Rocket-tailed Hummingbird, Ocreatus underwoodii)尾部分為兩叉,末端為藍色圓形羽毛。
  • 只能在古巴發現的蜂蜂鳥(Bee Hummingbird, Mellisuga helenae)是全世界最小的鳥,重量只有0.06盎司(1.8公克)。
  • 唯一一種嘴喙比身體還長的鳥:劍喙蜂鳥(Sword-billed Hummingbird, Ensifera ensifera)。
  • 分布於哥斯大黎加和秘魯白端鐮喙蜂鳥(White-tipped Sicklebill, Eutoxeres aquila)具有下彎的嘴喙,以利取食赫蕉花(heliconia)
右方欄
  • 蜂鳥是最小的溫血動物。
  • 蜂鳥每天尋訪超過1,000朵花。
  • 當蜂鳥睡著時,會進入一種稱為"torpor"的休眠狀態。體溫、耗氧量和心跳都會下降,狀個狀態下無法應對環境變化及天敵威脅。
  • 蜂鳥清醒時體溫為華氏105度。
  • 蜂鳥睡著時體溫為華氏70度。
  • 蜂鳥並不會在遷徙的時候騎在雁鵝身上,他們會自己完成這趟旅程!(真不知道這謠言打哪來)



綠繡眼 Japanese White-eye, Zosterops japonicus simplex

綠繡眼 Japanese White-eye, Zosterops japonicus simplex
by Toto Wang in Taiwan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黑腹濱鷸:漲潮了,隼來惹,塊陶啊


High-tide flight by wintering Dunlins (Calidris alpina): a weather-dependent trade-off between energy loss and predation risk

一般來說,在潮間帶覓食的度冬水鳥,遇到漲潮的時候,大多會躲避到潮水不會淹沒的地方,這樣的地方稱為「避潮點(roosting site)」。但是,如果避潮點離覓食區帶遠,每次飛來飛去可是相當費力氣(能量)的,對遷徙水鳥來說,能量可是很重要的本錢啊,怎麼可以亂花呢?所以有一些水鳥索性就一直飛在水面上,直到潮水退去,約需要4-5個小時,這樣的現象稱為high-tide flight 或 airborne roosting。在黑腹濱鷸(Dunlin, Calidris alpina)、半蹼鷸(Semipalmated Sandpiper, Calidris pusilla)、西濱鷸(Western Sandpiper, Calidris mauri)都有觀察到這樣的現象。

這樣聽起來很奇怪對不對,一直飛在空中不是更累嗎?於是有一個假說是說airborne roosting可以降低被隼捕食的風險。稍微累一點總比被吃掉好吧,反正退潮之後有的是吃的,被吃掉就一整個謝謝收看了下輩子再聯絡。於是作者Dick Dekker就想來檢測幾個假說:(1)風速和氣溫是影響high-tide flight的重要因子;(2)high-tide flight花費的時間等於漲潮的時間;(3)high-tide flight很重要的目的是躲避天敵。

結果發現風比較小的時候,黑腹濱鷸會飛得比較高,離水面約30m,在離岸約1km以內的範圍內活動。風比較大的時候(30m/s),就會飛得比較低,離水面相當近。但是這個差異並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氣溫方面,日均溫與high-tide flight的時間呈現顯著正相關。十月和十一月時,滿潮前後high-tide flight的時間幾乎一致,但是一月時,high-tide flight,會在滿潮前約三小時提早發生,約滿潮後一小時候結束。躲避天敵方面,滿潮後越早飛回潮間帶被捕時的風險越高。

雖然這樣飛很耗費體力,但是黑腹濱鷸會運用側風和短時間的盤旋來節省一些體力。作者認為high-tide flight並不會完全的免除被天敵捕食的風險,從群體的角度來看,遊隼還是會攻擊水面上飛行的黑腹濱鷸群,但從個體的角度來看,跟著群體一起行動所產生的稀釋效應則可以降低個體被捕時的機率。

但是我認為這篇研究也還沒有釐清這個多因子對於黑腹濱鷸漲潮時要上哪去。就個體來說,至少無論如何跟著群體一起活動就是了。那要選擇去比較遠的避潮點、還是就一直在天上飛、天氣條件、天敵攻擊頻率高低、覓食區的食物資源狀況,這之間是怎麼樣互相影響的?trade-off在哪裡?還有如何讓群體來決定行使哪個策略,都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c. c. photo by Sergey Yeliseev 

2013年7月29日 星期一

歪嘴鴴 Wrybill, Anarhynchus frontalis


剛認識一種怪水鳥:歪嘴鴴(Wrybill, Anarhynchus frontalis 中文是我亂翻譯的),紐西蘭特有種。這嘴巴可以刮掃淺層的泥沙把獵物翻出來。有趣的是都是右偏大概15-22度,還可以摳出石頭縫裡的蟲蟲,嗯...好像牙線棒。



 可以找他幫牙線棒代言嗎?歪嘴鴴強力推薦!



蟹鴴 Crab Plover, Dromas ardeola


這種鳥叫做蟹鴴(Crab Plover, Dromas ardeola),是蟹鴴科(Dromadidae)裡唯一一種鳥(單種科),主要分布於印度洋西部的海岸(非洲東岸、馬達加斯加、紅海、印度西岸)。顧名思義主要以螃蟹等甲殼類為主食,看起來很厲害對不對?但是處理這種甲殼類其實還滿麻煩的,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Tsipoura and Burger 1999)。所以這些處理特殊獵物的水鳥,幼鳥和成鳥的覓食效率的落差就很大。對就是幼鳥很菜還不會處理食物,像這種蟹鴴甚至會跑去和同類要東西吃(Sanctis et al. 2005)。蠣鴴(Eurasian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ostralegus)也是一個例子,他們要花一些時間學會敲開牡蠣,所有有一些蠣鴴幼鳥會去偷同類處理好的食物來吃(Goss-Custard et al. 1998)。

參考文獻:

Goss-Custard et al. 1998. The effect of dominance and feeding method on the intake rates of oystercatcher Haematopus ostralegus, feeding on mussels.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57: 827-844.

Sanctics et al. 2005. Post-migratory care of young by Crab Plover Dromas ardeola. The Ibis 147: 490-497.



Tsipoura N and J Burger. 1999. Shorebird diet during spring migration stopover on Delaware Bay. The Condor, 101:635-644.